教学科研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2024年11月22日上午9时30分,“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教务处与造型基础教育学院联合承办,邱志杰担任总策划,寇疆晖担任策划,哈伊莎、姜中立任策划执行,刘永胜担任学术主持。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的创新潜力与未来发展方向。

 

 

 

 

 

当日下午2时,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序厅正式开始。由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者,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执行副主编,科研与研究生处副处长刘永胜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八大所美术学院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互相探讨和交流发言,展开了一场对艺术院校基础教学工作的深入对话。研讨主要内容包括梳理基础教学的历史与发展、探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学的关系、重塑基础教学人才培养路径、分享各校办学特色与成果等方面议题。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教授对本次与兄弟院校的基础教育专家的研讨机会表示了由衷的喜悦与热烈的欢迎,并着重强调了基础在本科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基础教学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讨论领域,因为它涵盖了多种观点和理念。他分享了天津美术学院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特别是在2023年,为响应教育部大类招生的要求,学院决定加强基础教育,并成立了造型基础教育学院。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促成了此次研讨会和展览的举办。寇院长进一步指出,基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他强调,基础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技法的传授,而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他还探讨了基础教学对入学考试和专业教学的深远影响并坚信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各兄弟院校的同仁和专家必定积累了大量富有实践意义的宝贵经验。他诚挚地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提出宝贵的建议,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推动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学术主持人刘永胜老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通过与各兄弟单位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念的交流,能够激发灵感和碰撞出思想火花。接下来,他邀请各位与会代表依次上台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卢征远老师,以“功夫”为主题,深刻剖析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之道。他回顾了造型学科基础部自2001年成立以来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其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实践及文化传承上的不懈坚持与持续创新的理念。卢征远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的深厚底蕴与创新精神,更为我们揭示了艺术教育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

 

 

 

  中国美术学院吴方老师对中国美术学院的基础素描教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以本土传统造型经典资源为基础的培养路径,旨在通过融入传统审美精神,丰富并拓展当代素描的基础价值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的时代基础素描。他强调了传统艺术和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并兼容并蓄世界优秀文化,美术教育才能走得更远。

 

 

 

  广州美术学院范久鹏老师以“造物与创格”课程为例,就通识教育改革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指出,广州美术学院正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改革,而“造物与创格”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和建立独特的艺术观察和认知方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他期待学生们能够通过这门课程,逐步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四川美术学院耿德法老师,就“宽基础的边界与思辨”议题,对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在基础教学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详细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的基础教学实践,总结了基础教学的特点和理念。他期待与各位专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共同推动基础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湖北美术学院王灵毅老师以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为实例,对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且详尽的探讨与分析。他详细汇报了湖北美术学院在基础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历程,并强调了基础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主张,以及“顺性扬长,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

 

 

 

西安美术学院赵力老师对天津美院成功实施相关课程并举办展览表示高度赞赏。他介绍了西安美院造型艺术部的情况,包括历史沿革、教学体系及最近的教改举措。他对该学院设计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进行详尽的分享,并表示这次会议对他的启发很大,今后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鲁迅美术学院邱国光老师深入剖析了绘画学科基础教学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基础”这一概念始终是动态的、宽泛的,并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教育的持续发展而既有所坚守又有所突破。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他期望基础教学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健康且可持续的思考平台,助力他们在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时,能够全方位地拓展自身技能,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保持同步。

 

 

 

天津美术学院路家明老师就“基于生态的基础造型教学”的议题,分享了他参与论坛及与嘉宾交流的深刻感悟。他强调了基础造型在艺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当前艺术领域已步入高度综合且复杂的生态环境,面对AI等新技术挑战,艺术院校基础教学需应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相信人类智慧能化解矛盾,正如各艺术院校在教学模式、理念及构建上展现出不同的人文背景和多维度的教学生态。他强调基础教学需明确边界,融入新知识,培养学生思想力和判断力。教师应回归本原,解决学生基本素养、艺术感受力、创意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

 

 

 

大家针对基础教学问题进行了相互交流。其中,中国美术学院李沐老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影响及艺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边界问题。他认为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不仅限于传统绘画,而是更宽泛地涉及多种媒介使用。在职业多变的当下,要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广州美术学院林锋老师分享了该校基础教学的重大改革。为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及学生知识可能落后的问题,该院从去年起实施通识教育,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进行混合编班教学。核心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旨在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的理解越发深刻。中央美术学院张瀚老师以学习者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基础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各大美院的基础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总结。他的发言既体现了对基础教学现状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对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期待与思考。中国美术学院王洁老师认为,虽然各校在教学上有共通的想法,但也具有独特偏向,这样的研讨会让她有机会学习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学术主持人刘永胜老师,对各位教育专家的分享分别进行了深入点评和高度评价。他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赞赏了各美术院校在基础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坚守。他针对诸位嘉宾的发言,提到了教育的根本和传承的问题,强调了个性化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他鼓励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在新的生态中发展美术教育、美育以及更具体的基础造型教学,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渐入尾声,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育学院姜中立院长发表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对各校代表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教学研讨会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新成立的造型基础教育学院的概况及教学框架。该框架由通识教育和分科教育两大板块构成,第一学期的通识课程不仅包含传统造型基础、创意思维培养,还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旨在全方位拓宽学生的能力与思维视野。学生在第二学期进入专业的领域,分别归入美术学、中国画、设计学等专业群组进行深造。姜院长认为,本次研讨会充分展示了各校对基础教学的深刻理解与前瞻性思考。各校均基于自身的办学历史与特色,面对当下形成了各自的基础教学结构。虽然各校对基础的路径不尽相同,但均有其独到之处与系统性建设,且都致力于通过基础教学赋予学生能力培养。姜院长倡议建立基础教学联盟,以加强各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造型基础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教育当随时代,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已展现出多元化、实验性和开放性的新风貌。海河之畔,各高校的基础教学精英汇聚一堂,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各校基础教学指导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更是具体实践经验的分享与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深入探索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从而确立具有示范意义的艺术基础教学模式,同时也将推动我国造型艺术基础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升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相信,此次展览与会议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各校在特色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同时也将带动和引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基础教学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