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曾在创作时感到一股莫名的烦躁,却说不清是焦虑、压力还是失落?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明明心里翻江倒海,却只能憋出一句"我有点不开心"?
5月20日,造型基础教育学院特别邀请天津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尹德圣老师借用皮克斯经典动画《头脑特工队》的视角,聊一个能让同学们更懂自己、更会表达、更幸福的概念——情绪颗粒度。

1拒绝焦虑 轻松出发
尹老师采用“观影—讨论—分析—实践”的教学模式深入剖析。观影环节后,同学们围绕影片角色的情绪变化、情节发展中的心理冲突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与生活中的情绪经历;尹老师再结合心理学理论,深入剖析影片中蕴含的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处理等心理知识。

在分析《头脑特工队》时,尹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快乐、悲伤、愤怒等基础情绪,通过拟人化角色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和相互关系。
在《头脑特工队》里,小女孩莱莉的大脑由五位情绪小人掌控:乐乐(Joy)、忧忧(Sadness)、怒怒(Anger)、厌厌(Disgust)和怕怕(Fear)。电影用拟人化的方式告诉我们:情绪没有好坏,每一种都有其意义。 但现实中,我们的情绪远比这五种更复杂。比如: 同样是"愤怒",可能是"委屈的愤怒"、"被背叛的愤怒"或"无力的愤怒"; 同样是"快乐",可能是"成就感带来的快乐"、"亲密感带来的快乐"或"放松带来的快乐"。 情绪颗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就是指我们区分和命名情绪的能力。颗粒度越细,你越能精准识别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笼统地说"我不爽"或"我很好"。


讲座临近尾声,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尹老师为每位同学发放了卡纸,大家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折叠着纸飞机。在折纸的过程中,同学们将内心的困惑、期待与愿望,化作文字与符号,轻轻书写在纸飞机上。



讲座临近尾声,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尹老师为每位同学发放了卡纸,大家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折叠着纸飞机。在折纸的过程中,同学们将内心的困惑、期待与愿望,化作文字与符号,轻轻书写在纸飞机上。

在光影交织的讲座现场中,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心理知识,更在情感共鸣与深度思考中,踏上了一段独特的心灵成长之旅。